
榜样力量
北工院榜样 | 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开拓者—记走进非洲的北工院教师们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学校在赞比亚卢安夏市正式成立了全国首家开展职业教育的海外职业院校--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型孔子课堂,培养出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懂中文,知华,友华、爱华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友人。 在“走出去”整个过程中,校党委克服资金和政策的困难,毅然支持教师“走出去”的工作,赴赞教师们不辱使命,为学校 “走出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们取得成绩的背后,既有鲜为人知的艰辛,也有苦尽甘来的快乐。 一、克服困难,开拓新局 在非洲会不会得传染病?会不会被抢劫?是否有生命危险?在看到学校外派工作通知时,不少教师跃跃欲试但对赴赞工作又心存顾虑,提出了以上问题。面对普遍存在的担忧,信息工程学院谢丽杲老师提议聘请专家让老师们了解真正的赞比亚,经过一系列的工作,老师们了解赞比亚政局相对稳定,气候宜人,相对安全,这给了老师们很大的信心。 2017年开始,面对未知的困难,信息工程学院谢丽杲、刘健、程韦老师及机电工程学院王俊4位老师毅然决定做北工院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踏出“走出去”第一步,成为首批赴赞的北工院教师。 初入赞比亚工作是怎么样的?谢丽杲老师在投稿《我的育人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2017年7月26日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我和几位同事踏上了远赴赞比亚的行程,历时整整一天从地球的北半球到了南半球,从地球的一面转到了另一面,从遥远的东方大地踏上了非洲沃土。 简易房式的机场,奔跑的淘汰汽车、土坯稻草搭建的房屋、赤裸光脚的行人、呼啸而过的矿料运输车,绿意葱葱的灌木丛林,一派原生态和现代工业混杂在一起的景象。 培训工作很快开始,跟在学校教学所不同的是没有了统一的教材,没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取而代之的是宽阔泥泞的厂区,破旧简易的厂房,实用老旧的机器设备,唯独不变的是一双双渴望知识和技能的眼神,此时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他们生存的依靠,更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走在路上有时还会听到当地人的一声“你好”,让你倍感亲切。 二、酸甜苦辣收获感恩 在中国当老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如果愿意的话,老师可以一口气从上课讲到下课。但是,在赞比亚,学生绝不会允许你一口气连续讲10分钟。只要遇到不懂的,学生马上就会提问。所以,一堂课下来,教师要回答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这对本就初次尝试英文授课的教师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时团队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教师们一起研究英文授课的技巧,一起准备学生们可能会问到的英文问题,一位教师开玩笑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刚当老师时的状态,一堂课需要花费一整天的功夫去备课,生怕出现一点点的问题。 晚饭时,一名教师明显的情绪低落,后来经过询问才了解到,这名教师家里2岁的儿子生病了,但自己却无法陪在身边,只有孩子的母亲一个人带孩子去医院。 赴赞的老师在赞比亚培训一期少则3个月,多则一年。在这期间,家里有事,一般都无法回去。中国老师们的生活区,在远离城市的一个小镇旁,周围都是树林,杂草丛生。生活上和工作上都有许多不便。在这里待久了的中国员工,出门散步,手里总会拿一副网球拍或高尔夫球杆。后来才知道,这里蛇很多,且多半都是毒蛇,球拍是用来打蛇的。后来,每次赴赞教师们出来散步也都保持着十足的警惕。 2017年中秋节那天,培训班没有课,赴赞教师们去企业办事。一走进工厂,老远就看到学员们在车间门口,站成一排,手举着自己用白纸打出的横幅标语:“感谢中国,中秋快乐”。看到黑人员工的节日问候,老师备受感动,过去所有的酸甜苦辣全都抛在脑后,顿时觉得信心百倍,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当地员工的技能培训中去。 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谢丽杲老师担任宣传和青年委员。 临时党支部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羽毛球比赛,培训教师团和中赞经贸合作区的部分员工参加了这次比赛。大家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和祖国人民一起,共同庆祝自己的节日——第33个教师节。 临时党支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迎国庆牌类比赛,庆祝伟大的祖国68岁华诞。此外,临时党支部还多次组织全体党员与积极分子开展学习活动,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电视片等。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尤其是大批教师回国之后,临时党支部坚持组织大家学习十九大报告不间断。我们组织大家通读了十九大报告,并结合十九大报告、就相关专题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深化中外人文交流、职业教育走出去等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四、讲好故事做好传承 2018年王俊以“‘一带一路’永远在路上”为题目,以自身在赞比亚工作经历为演讲内容参加学校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演讲比赛,王俊讲到,“我站在广袤而豪放的非洲的大地上,时间流转,峥嵘岁月,我仿佛看到了上世纪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建设者的身影,我体会到了传承的意义,我是一名‘一带一路’建设者,‘一带一路’永远在路上”。他将真实的赞比亚展示给大家的同时,还在演讲中自豪的说到:“当儿子长大时知道他的父亲有这样一段经历时,他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 2021年谢丽杲老师以《我的育人故事》为题投稿,讲述了他在赞比亚3年时间的点点滴滴,他讲到:“我们成立了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和孔子课堂,把中文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开展教学,学生们从一开始只会一句“你好!”,到后来可以用中文和我们交流,那时那刻我才真正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他还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北工院“一带一路”建设的传承人,“有离别,有牵挂,更有责任和使命;有成绩,有友谊,更有荣誉和自豪。三年三次赴赞比亚,累计24个月,慢慢的,我意识到远赴异国他乡不仅仅是在教授技术技能,更是在建立友情和传播中国文化,自己的努力可以为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融通和互利共赢做出一点点贡献,我感恩这段经历”。 在随后几年中,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张明珠、机电工程学院曾锦翔,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占文锋、桂维振、马隽也加入了援赞教师的队伍。